隨著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以及對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擔憂,金融市場再次陷入動蕩。
舊金山聯儲主席瑪麗·戴利(Mary Daly)8日在楊百翰大學馬里奧特商學院的講話中強調了保持貨幣政策穩定的重要性,并警告不要因短期市場波動或政策模糊而輕易調整方向。
面對市場對大幅降息的預期,戴利主張采取“按兵不動”的策略,認為美聯儲應避免因特朗普總統提出的貿易和財政政策建議帶來的不確定性做出過度反應。戴利表示,美聯儲當前政策立場“處于有利位置”,其反對因短期不確定性而倉促調整利率。并指出,目前的通脹雖有進展但不穩定,美聯儲的目標仍然是將通脹率控制在2%左右。
此外,戴利還強調,2024年累計降息100個基點已為后續政策創造緩沖空間。其核心邏輯在于:?通脹黏性與政策滯后效應。盡管核心PCE物價指數(2.8%)仍高于目標,但勞動力市場平衡與經濟增長韌性為美聯儲提供了觀察窗口。這一立場與鮑威爾近期“不急于降息”的論調形成共振,凸顯聯儲內部對“數據依賴”原則的堅持。
這一表態與市場對CME FedWatch工具顯示的“2025年降息4次”預期形成鮮明對比。市場的表現也似乎并未遵循美聯儲的指引。
4月7日,美債市場遭遇史詩級波動:10年期收益率單日飆升18個基點至4.259%,30年期收益率上漲21個基點,創2020年3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追蹤長期國債的iShares 20+年期美債ETF(TLT)下跌1.6%,標普500指數同步下挫1.6%,市場呈現“股債雙殺”格局。這種劇烈的市場波動不僅反映了投資者對關稅政策可能推高物價、增加通脹壓力的擔憂,也可能受到所謂的“基差交易”平倉潮的影響。
基差交易是一種利用國債現貨價格與其期貨合約價格之間價差進行套利的策略。對沖基金利用國債現貨與期貨價差套利的策略(杠桿率50-100倍)因市場波動加劇被迫平倉。周二三年期國債拍賣認購率僅6.2%(歷史均值19%),暴露機構流動性緊張,引發連鎖拋售。據機構估計,當前市場中基差交易的規模約為8000億美元,并且有可能繼續擴大,尤其是在美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的背景下。
接下來的關鍵在于即將舉行的10年期與30年期國債拍賣結果如何。4月9日10年期與4月10日30年期國債拍賣的認購結構改善是市場企穩的關鍵信號。若繼續冷場,可能觸發美債收益率曲線“熊市陡峭化”(10Y-2Y利差擴大至150基點)。
同時,美聯儲對于市場波動的態度及其未來的政策走向也將成為影響市場情緒的重要因素。
4月10日,美聯儲將公布3月FOMC會議紀要。投資者需密切關注聯儲官員對關稅沖擊的量化評估,尤其是“點陣圖”中降息預期的修正幅度。若多數成員支持“年內僅降息1-2次”,市場或進一步定價“higher for longer”路徑。
當前,市場的波動與2020年3月存在相似性:基差交易高杠桿、流動性危機、政策響應滯后。但本質差異在于,2020年為疫情沖擊下的流動性危機,當前是政策不確定性疊加債務擴張(美債規模突破34萬億美元)引發的結構性調整。金融市場的動蕩不僅僅是對外部風險如關稅政策擔憂的直接反映,也揭示了內部結構性問題如高杠桿基差交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