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多輪深度調整,光伏行業產能供需錯配問題仍未徹底解決,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主產業鏈制造企業普遍陷入虧損。進入7月,在政策強力引導下,行業“反內卷”力度顯著加大。記者調查發現,當前產業鏈價格已顯現企穩回升態勢。為促進行業重回健康、可持續發展軌道,受訪企業呼吁:出臺具體措施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糾正地方政績觀偏差,規范招商引資行為;支持企業應對國際競爭加劇局面,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價格企穩市場初現回暖
作為光伏行業“風向標”,硅料價格在7月后率先反彈。硅料期貨市場價格快速攀升,帶動現貨市場走強。多晶硅和工業硅現貨價格分別回升至4.71萬元/噸和9378元/噸,漲幅達36.9%和7.26%。截至9月15日當周,多晶硅均價穩定在約5萬元/噸。
硅片與組件價格同步恢復。云南美科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兼設備設施總監王子文表示:“硅片價格明顯回暖。7月前市場價僅每片0.9元至1元,低于普遍每片約1.2-1.45元的生產成本,全行業虧損。8月,價格升至每片1.25至1.6元,9月達每片1.3至1.65元,10月預估在每片1.45至1.75元。按當前價格,企業已能實現微利。”
組件市場方面,央國企集采招標引領價格理性回升。8月22日,華電集團2025至2026年20GW N型雙面雙玻組件集采開標,投標均價提升至0.71元/W以上,高于行業此前自律約定的0.692元/W底價。
價格回升的背后,是全行業對“反內卷”必要性與緊迫性的共識。龍頭企業帶頭減產效果顯著:新特能源上半年多晶硅產量3.36萬噸,同比銳減約77%;大全能源同期產量5.08萬噸,同比下降約60%。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約59.6萬噸,同比大幅下降44.1%。
7月份以來,光伏行業的“反內卷”持續加碼。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為行業行動提供了強支撐。記者在走訪調研中得知,某光伏玻璃頭部企業自7月起集體減產30%。江西一家光伏玻璃生產企業表示,去年8月光伏玻璃日產能約11至12萬噸,減產后已降至7至8萬噸。
破局同質化競爭成主線
“近期價格回暖是積極信號,但企業要健康發展還需在產品應用端尋找新突破口。”南昌大學特聘研究員孟祥川認為。
業內人士分析,國內光伏行業雖經歷多輪調整,但產能供需錯配的局面仍未扭轉。此輪“反內卷”要適應國內外市場變化,遏制同質化產能盲目擴張,引導行業步入良性軌道,技術創新是破局關鍵。
龍頭企業率先發力。晶科能源自主研發的N型TOPCon高效組件最高轉化效率達25.58%,再次刷新全球紀錄。公司預計今年完成40%以上產能升級改造,2025年底形成40至50GW高功率TOPCon產能。隆基綠能量產的BC(背接觸)電池技術組件效率達24.8%,上半年出貨約4GW,暢銷70多個國家或地區,形成差異化優勢。其前瞻多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技術更保持著34.85%的效率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布局BC技術的光伏企業盈利能力有較明顯的修復。愛旭股份上半年實現凈利-2.38億元,同比減虧,第二季度歸母凈利潤達0.63億元,在行業寒冬中率先實現季度盈利。公司表示,業績增長得益于其自主研發的ABC組件銷量大幅提升及高價值市場突破。從隆基綠能半年報來看,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虧損25.69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52.31億元,減虧幅度同比超過50%。公司堅定推進BC戰略落地,打造出以HPBC2.0技術產品和深度場景化解決方案為核心的差異化競爭力。
在光伏行業深度調整期,專家在采訪中也提及,企業突圍需恪守兩大核心原則:一是以技術引領,持續提供更高效率、更具價值的產品;二是保持財務穩健,確保在周期低谷依然能投入研發、穿越周期。
行業回歸健康仍需“覓良方”
受訪對象普遍認為,當前“反內卷”行動初顯成效,但要使光伏行業真正回歸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周期,仍需政企協同發力。
——加速落后產能有序出清。受訪企業指出,單純依靠行業自律淘汰落后產能難度大。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出臺具體措施,明確界定落后產能標準(如能耗、效率、環保等),并建立有效退出機制,例如通過更嚴格的能耗標準加速出清。
——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受訪者分析,當前產能過剩與部分地方政府忽視自身稟賦、盲目跟風招商的粗放模式密切相關。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亟需糾正地方政績觀偏差,制定全國統一的招商引資行為清單,明確鼓勵與禁止的具體行為,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
——助力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分析指出,未來全球光伏需求將持續高增長,但國際競爭加劇,各國加速構建本土產業鏈。受訪企業建議,大力支持有實力的光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并對受到國外不合理貿易限制措施影響的企業加大幫扶紓困力度,提升其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