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財政部公布8起隱性債務典型案例,地方通過向國有企業借款、以租代建、融資等方式新增隱性債的行為被曝光,相關人員被問責處理。在強化對隱性債務“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嚴控新增隱性債的同時,財政部門積極化解存量隱性債務風險,為地方經濟發展添信心。
中央財政在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債務限額超過2.2萬億元的基礎上,2024年又安排1.2萬億元的額度,按照一省一策,支持地方特別是高風險地區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和消化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地方債務風險整體緩釋,化債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在財政部日前出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中,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將“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這一舉措有利于切實降低地方債務利息負擔與融資成本,減輕地方短期償債壓力,騰出地方財力,從而將更多的資金用于民生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重要領域,夯實地方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馬海濤說。
此次增量政策中,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被市場人士評價為“力度空前、誠意滿滿”。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楊志勇認為,允許專項債券用于土地儲備,既可以增強對土地供給的調控能力,又有利于緩解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和債務壓力,有效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用專項債券來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將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更多用于支持消化存量房這兩項措施,既可以緩解房地產市場的存量壓力,還能促進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結構平衡,優化保障房的供給,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適宜的住房選擇。
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發展與安全,結合經濟形勢、宏觀調控需要、財政收支狀況等因素,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債務政策工具正加快落地、有效施力,促進經濟持續向好。專家認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隨著財政政策“組合拳”的持續發力、綿綿加力,宏觀經濟運行“穩”的基礎將更加堅固,“進”的動能將繼續累積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