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后,央行再次啟用降準這個最重要的貨幣工具。繼今年2月5日啟動降準后,昨日央行宣布自4月20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一季度GDP增速只有7%,經濟下行壓力仍大。據初步測算,央行此次降準大概能釋放資金1.5萬億元左右,有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業內專家表示,降準已經來了,未來的大招還看降息。
這次降準1個百分點,是對3月份一系列糟糕數據的及時反映。雖談不上前瞻性,也算是亡羊補牢的果斷舉措,而且力度較大,“這是對通貨緊縮、局部經濟衰退、工業和地產投資下滑的必要舉措,有利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有利于遏制經濟下行勢頭,有利于經濟觸底回穩。”
今年2月,央行近3年來首次進行全面降準,時隔兩個多月后,市場等來了第二波降準,但力度要勝于預期。最近一次央行降低1個百分點的存準率發生在2008年11月,其后雖然經過多次上調與下調,但幅度均為0.5個百分點。
為何央行此次降準力度較大?雖然目前實體經濟并未遭受如2008年那樣的沖擊,但運行過程中也面臨各種挑戰。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長7.0%,增速環比下降0.3個百分點。
包括央行在內的多部委在3月均就實體經濟運行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進行了密集的調研,無論是產業政策還是財金政策都是調研后所開出的依照現狀的“藥方”。如果再加上農信社、村鎮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的額外降準以及第三項降準,那么,釋放的流動性規模或能達到1.5萬億。
經濟企穩的關鍵是基建企穩,但財政乏力,土地財政熄火,基建加碼只能靠貨幣寬松,但基建期限長,SLF(常備借貸便利)和MLF(中期借貸便利)這種小打小鬧肯是不行的,降準釋放的是長期流動性,正好做到期限匹配。因此,降準對應了穩增長的需求。
事實上,在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前后,李克強總理頻繁問計宏觀經濟。4月17日,李克強總理前往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考察,并在工商銀行主持召開了一場座談會。總理表示,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但光有肌體,沒有血液,經濟活不了。“金融和實體經濟應該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目前,企業融資成本仍居高不下,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更是高達10%以上。數據表明,企業利潤目前平均只有5%。李克強總理在工行座談時提到,“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扣除財務費用之后(企業)不就成負增長的了嗎?目前,實體經濟與GDP掛鉤最為緊密的工業增加值持續在7%左右徘徊,其中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而PPI連續37個月負增長。
這輪傳統制造業危機是二十年來最嚴重的,轉型是長期出路,能否盡快降低融資成本和稅費成本是關鍵。但自去年11月降息以來,市場利率并沒有出現下降,甚至在宣布完降息后,市場利率卻出現上浮。自2014年4月開始外匯占款已呈現負增長,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新增外匯占款為負2521億。另外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1.6%,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
為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支持結構調整的能力,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等的支持力度,對農信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進行額外降準。
相對于“三農”以及小微方面額外降準,體現了對目前最薄弱環節的支持,也是對經濟結構調整更完善的支持。今年2月4日,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調整后存準率為19.5%,而這次下調1個百分點,存準率還在18.5%以上。滕泰認為,中國不是美國、歐洲那樣的零利率,意味著有很大的降息空間;中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不是發達國家5%左右的低水平,仍有很大的下調空間。
全球經濟增長緩慢,全球貿易增長裹足不前,各國央行爭相寬松。在這個背景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太強,必然損及外需和經濟增長。從趨勢來看,人民幣資產收益率還是顯著高于境外,且多數資產還有政府擔保,風險溢價不大。因此,即使降準人民幣也沒有大幅貶值的基礎。“未來降低融資成本的要求還是很迫切的,未來貨幣政策大招還看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