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務院4月1日送出盤活沉淀存量財政資金,加快發展電子商務、適當擴大社保基金投資范圍等“穩增長”組合禮包后,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決定在全國范圍清理規范涉企收費、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降低工商業用電價格、降低鐵礦石資源稅征收比例。
從降費看,國務院確定取消、停征和減免的600多項收費,有80%以上屬地方政府收費,如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涉及行政審批前置、市場監管和準入等具有強制壟斷性的經營服務性收費等等,讓地方政府取消這些收費無異于從自己身上割肉,沒有壯士斷腕毅力顯然不行,地方政府也并非不明白收費過多影響企業發展的道理,關鍵是地方政府承擔民生保障工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較多,且目前頭上還高懸著巨額債務,壓力較大;又要養活龐大的政府機關人員。
如果中央政府只要求地方政府取消不合理行政收費,而又不能很好解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出路問題,恐怕地方政府難以真心擁護和執行,即使執行也是打馬虎眼,按下葫蘆浮起瓢,舊的收費項目取消了,新的收費項目又出爐了,這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邊減邊增、越減越多”的行政項目收費“奇觀”,使企業始終擺脫不了亂收費騷擾。
國務院出臺的“降費、價改、減稅”三管齊下優惠政策,被社會廣泛稱為拯救實體經濟的“救急藥”,無疑對能耗大、稅費負擔重的企業將起到“立竿見影”之功效,僅工商業降電價一項就可縮減成本超800億元,這比降準降息宏觀調控政策更能直接帶動企業擺脫經營困境。同時,對當前繼續下行的經濟形勢起到提振作用,對穩增長、擴大就業及民生保障等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
同時,從中更看出了中央政府減輕實體經濟負擔、轉換政府職能的堅強決心,相信這三劑“藥方”會讓實體經濟“休養生息”,重現經營活力。
但優惠政策出臺只是“紙上談兵”,真正落地生根,切實顯現功效,絕非簡單之事,尤其在當下經濟形勢疲軟、財政收入增長乏力背景下,更難輕易做到。在筆者看來,確保國務院政策“良藥”發揮效力,須理順好各種利益關系。
如從1997年,國務院曾出臺《關于治理向企業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等問題的決定》,之后也多次發文要求清理和減少行政收費項目,但實質上企業承擔的亂收費項目已到無法容忍和承受之地步。
對此,中央政府下決心取消涉企行政收費項目是必要的,但在清理同時,需理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利益關系,實現經濟利益默契,主要是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實現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給地方政府以穩定收入來源,并加大政府機關及人員精減力度,減少財政供養人員。如此,取消涉企行政收費項目、減輕企業負擔才能落到實處。
從降電價和降鐵礦石資源稅看,國務院決定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平均每千瓦時約2分錢和工商業用電價格平均每千瓦時約1.8分錢、依法降低鐵礦石資源稅征收比例,雖直接利好有關生產企業,但同時也有負面影響,雖然燃價下降,燃煤發電企業成本有所降低,上網電價下調在可承受范圍之內,但如果過幾年燃煤價格上漲,發電企業出現虧損,恐怕上網電價又會上漲,到時工商企業用電降價利好政策又會被取消,企業經營成本又會反彈。
對此,中央政府在降電價和降鐵礦資源稅同時,一方面應及時處理好與發電企業關系,建立靈敏的、反映發電成本的電價配套調劑機制,當發電企業因燃煤價格上漲增加發電成本時,由中央財政實行補貼,確保實體濟不因電價成本上升再陷經營困局,徹底消除實體經濟后顧之憂。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快營改增速度,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稅種,為地方政府開辟更多稅收來源,為實施企業減負優惠政策奠定堅實基礎。
|